2023

课题组赴章古台进行数据采集及2023年首次设备检修工作
3月2日,课题组成员杨凯捷、张宇昕赴辽宁省章古台镇樟子松人工林站点进行设备检修及数据采集工作。经现场安装与远程连接调试后,设备运转良好,数据传输正常。

王锋受邀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作报告
2月22日,王锋受邀参加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主办“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及沙尘暴应急演练培训班”,作了题为“从无人机到卫星:智能监测沙化土地和植被恢复”的培训报告。

Dryland Ecology Laboratory 2022年学术交流会暨年终总结会议顺利召开
2023年1月13日,课题组召开生态系统综合监测和评估学术交流会暨研究组2022年终总结会 ,王锋、丛巍巍、赫迪、段涛、杨斌、李敏、陈勉、夏双双及课题组研究生杨凯捷、李晓雅、姜宇、张宇昕、蔡依霏参加会议。参会人员分别汇报了2022年度研究进展和工作成绩,并就2023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2022

课题组在杨树与栓皮栎GPP/SIF对微气象敏感性的差异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论文《The divergence of micrometeorology sensitivity leads to changes in GPP/ SIF between cork oak and poplar》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在线发表。研究比较了不同树种的SIF-GPP关系的差异,分析了物种间GPP/SIF的差异以及微气象因子对SIF和GPP的不对称影响,为提高模型估算精度或利用卫星SIF估算区域GPP提供了理论支持。

课题组在SIF和NPQ模拟植物光合速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论文《Can SIF and NPQ be used in the photosynthesis rate simulation of plants subjected to drought?》在JCR植物学领域一区期刊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在线发表。研究修改了MLR-SIF模型,建立了光合能力与SIF、NPQ之间的机理关联,为理解和推演胁迫条件下的植物光合过程提供了支撑。文章第一作者是林业所研究生施少敏,通讯作者为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丛巍巍老师、课题组成员王锋研究员。

《生态学报》开设“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专栏
近日,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在《生态学报》上组织开设了“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专栏,并于2022年9月第18期正式出版。该专栏汇集了近两年国内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多项最新研究进展,内容丰富,涉及林草交错带、高寒草甸、滨海湿地、干热河谷和荒漠草原等典型脆弱生态系统。«生态学报»将长期开设本专栏,以充分展示国家生态格局形成和演变规律、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生态系统稳定维持和生态服务形成机制以及气候变化对脆弱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响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要应用实践,供相关决策者、管理者和研究者交流与参考。

2022年疏林草原科学考察圆满收官
2022年7月4日—8月5日,沈阳农业大学丛巍巍老师和课题组王锋、杨斌、杨凯捷、李晓雅、姜宇、张宇昕、蔡依霏、共同驱车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盟、兴安盟、赤峰、通辽,吉林省白城市等地,共21个旗县,覆盖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近90万平方公里,完成了70个疏林草原样点的近地无人机正射影像、激光雷达与地面调查数据的采集工作,历时33天,总行程10000 km,获取2T疏林草原近地高分影像。在此期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侯东杰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原定位观测大样地物种识别和植被调查工作。

课题组完成台站UAV数据采集与仪器安装与调试
2022年7月10日-14日,王敏工程师、北京萨维福特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分别协助完成了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原定位观测大样地荧光观测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和三维风速仪的检修。2022年8月1日-4日,北京林业大学程一本老师、陈建工程师与沈阳农业大学丛巍巍老师和课题组王锋、杨斌、杨凯捷、李晓雅、张宇昕共同完成了辽宁省章古台镇樟子松人工林液流、土壤水分、土壤热通量、总辐射等仪器的部署与安装。同时开展了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原定位观测大样地与樟子松人工林无人机正射影像、激光雷达数据的采集工作。

Dryland Ecology Laboratory 2021年年终总结和新年展望会议顺利召开
2022年1月10日,研究组召开研究组2021年终总结和新年展望总结会 ,王锋、丛巍巍、程一本、杨斌以及课题组研究生杨凯捷、李晓雅、姜宇、张宇昕参加会议。参会人员分别对2021年度研究进展和工作成绩进行总结汇报,并就2021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2021

课题组赴浑善达克大样地进行单木地面植被调查与无人机数据采集
12月3-6日,课题组请北京萨维福特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前往辽宁省章古台镇樟子松人工林,进行涡动通量观测系统(包括观测、供电与通讯系统)的部署与安装工作。经现场安装与远程连接调试后,设备运转良好,数据传输正常。

章古台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与深层渗漏仪的部署安装及无人机数据采集圆满完成
9月23日-28日,在课题组王锋研究员及沈阳农大丛巍巍老师的指导下,课题组博士生杨凯捷、硕士生姜宇与工程师共同完成了辽宁省章古台镇樟子松人工林里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观测系统(包括观测、供电与通讯系统)的部署与安装工作,同时完成了无人机激光雷达的观测任务。北京林业大学程一本老师完成了三处深层渗漏仪的安装与调试。随后杨凯捷与姜宇前往辽宁省黑水林场完成了设备维护及无人机激光雷达观测任务。

课题组赴浑善达克大样地进行单木地面植被调查与无人机数据采集
9月10日-19日,课题组硕士生姜宇和中科院微电子所博士生杨斌,前往浑善达克榆树疏林大样地进行了秋季无人机光学影像和激光雷达数据的采集工作,并对榆树较为集中分布的100×100m小样地进行了地面调查工作,包括胸径、树高、冠幅、地理位置等。两人在数据采集工作中,克服了环境条件变化,人手不足,仪器调试的困难,圆满完成工作。

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1年度项目资助
2021年8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Dryland Ecology Lab团队王锋研究员获得林学与草地科学学科资助,研究内容为疏林草原精准空间分布和潜在生产力研究。截至目前,DEL团队共获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其围绕沙区生态系统开展基础研究,资助研究领域均为沙区植被演变规律和维持机制。

课题组成员参加“我国北方典型林间草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项目实地调研
7月31日—8月1日,王锋与课题组成员李晓雅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参加“我国北方典型林间草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项目考察二组的实地调研,考察组就草地定义及内涵、林间草地生物资源和林间草地不同类型利用现状,与正蓝旗林草局领导及技术骨干进行座谈、并对典型案例区域进行考察同时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为后续开展林间草地生物资源调查和评价、生产和生态功能评估、可持续发展政策战略的制定等提供基础和支撑。

课题组赴浑善达克大样地进行数据采集并架设土壤水深层渗漏仪
7月30—8月1日,北京林业大学程一本老师与课题组成员杨凯捷、姜宇、张宇昕前往浑善达克榆树疏林大样地进行野外实验。此次出行分别在大样地裸沙地、林下、草地三处架设土壤水深层渗漏仪;同时采集样地无人机可见光与激光雷达影像,完成通量数据与荧光数据的收集工作,进一步加强大样地数据多样性。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质量综合监测技术与规范研究课题预验收会在京召开
7月15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质量综合监测技术与规范研究课题预验收会课题预验收会议在中科院地理所召开,各课题负责人报告各课题绩效评估。课题组王锋研究员就课题四“森林荒漠湿地生态质量监测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进行汇报。

治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筹备组第二次工作会召开
7月10日,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筹备组,于贵阳召开了筹备组的第二次工作会议,会议说明了青工会前期筹备工作和工作组基本情况,并提出青工会未来工作愿景,课题组王锋研究员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补充介绍。在交流讨论会中,与会人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中肯意见。

课题组成员参加第七届青年地学论坛
7月9日-11日,课题组王锋、杨斌、杨凯捷、李晓雅、姜宇、张宇昕参加第七届青年地学论坛专题10.5“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王锋、杨斌、杨凯捷、李晓雅分别以“榆树树林草原结构-功能-特征的“星-空-地”一体化监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榆树疏林单木检测和分割研究”“季节变更对樟子松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与冠层光合作用关联的影响”,“温带疏林草原的分布与制图研究”为题作学术报告。

课题组赴浑善达克大样地和黑水樟子松人工林完成无人机影像数据采集和荧光仪器调修
7月2日-8日,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丛巍巍老师、研究生王伟平以及课题组成员杨凯捷、姜宇,前往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原长期定位监测大样地和辽宁朝阳黑水镇樟子松人工林地开展无人机影像采集和荧光观测设备调修工作,同时完成浑善达克大样地的物候影像数据和土壤水分数据的收集工作。

课题组在SIF与GPP关系与气象因子的联系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论文《The links between canopy 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responses to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the growing season in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在JCR工程技术领域一区期刊 Remote Sensing 在线发表。研究探索了SIF-GPP线性经验模型可用性所需的条件,以及气象因子对SIF-GPP的影响,可为卫星SIF产品在不同植物功能类型的区域GPP估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荒漠化所联合承办第2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纪念活动青年学术论坛
6月17日,在第27个世界荒漠化日来临之际,荒漠化所联合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联合承办了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活动暨荒漠化防治高质量发展学术活动的青年论坛,该活动的主题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来自全国荒漠化研究领域的各高校、研究所和中心代表共一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学术会议之后,在学会领导提议下,与会人员一致同意在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建议,并决定成立青工委筹备组,召开了筹备组的第一次工作会议。

王锋赴辽宁省章古台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调研
6月10日,丛巍巍、郑宁和王锋共赴辽宁省章古台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调研,对樟子松人工林进行实地考察并制定樟子松人工林定位观测方案。

2021年赴浑善达克大样地全面启动疏林草原“星-空-地”一体化综合观测
5月12-15日,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丛巍巍老师,中国林科院荒漠化所王锋研究员、崔梦淳老师,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生杨斌与课题组成员李晓雅、杨凯捷、姜宇、张宇昕前往浑善达克榆树疏林大样地,安装荧光仪器,测试M300 RTK无人机,同时采集了样地无人机可见光与激光雷达影像,完成物候影像数据和土壤水分数据的收集工作,顺利启动2021年浑善达克沙地疏林草原“星-空-地”一体化综合观测。

赴辽宁省彰武县考察樟子松人工林野外观测样地
4月1-2日,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丛巍巍老师与王锋研究员共赴辽宁省彰武县辽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章古台林场考察樟子松人工林野外观测样地,推进樟子松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与生产力及环境要素协同监测工作。

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召开课题研究进展和结题准备会
2021年2月9日,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森林荒漠湿地生态质量监测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召开课题研究进展和结题准备会,各课题负责人总结汇报了研究内容和进展,并对下一步课题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Dryland Ecology Laboratory 2020年学术交流会暨年终总结会议顺利召开
2021年1月25日,课题组召开生态系统综合监测和评估学术交流会暨研究组2020年终总结会 ,王锋、刘秀萍、丛巍巍、段涛、韩东、乌日娜与程向芬、杨斌以及课题组研究生杨凯捷、李晓雅、姜宇参加会议。参会人员分别汇报了2020年度研究进展和工作成绩,并就2021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2020

研究生李晓雅顺利通过“硕博连读”选拔答辩
硕士研究生李晓雅经过本人申请、专家推荐、荒漠化所研究生管理部门初审、研究生部复审等申请程序,并于2020年12月23日,顺利通过中国林科院研究生部组织的硕博连读选拔考核答辩。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反演与植被生产力关联研究”项目启动会成功召开
2020年12月16日,研究室承担的中国林科院青年创新人才项目“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反演与植被生产力关联研究”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评审会在京召开。项目负责人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预期成果和具体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课题负责人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分别汇报了前期研究基础和当前遇到的研究难点。专家组指出,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是近年来植被遥感领域的热点研究,项目要立足国家生态建设需求,寻找当前生态治理的关键问题,关注前沿技术的应用与成果落地,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王锋研究员受邀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专题研讨班作培训报告
2020年12月1日,王锋研究员受国家林草局管理干部学院邀请赴成都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专题研讨班》授课培训,授课内容主要为“荒漠-草地生态质量“星—空—地”一体化监测“。

课题组成员李晓雅参加第19届中国生态学大会并作学术报告
2020年11月22日,课题组成员李晓雅参加了第19届中国生态学大会生态遥感分会,并以“从无人机到卫星——基于机器学习的温带疏林草原木本和草本植被盖度估算”为题作学术报告。

课题组赴浑善达克榆树疏林草原完成无人机影像数据采集
2020年10月19日-20日,课题组成员李晓雅前往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原长期定位监测大样地,开展样地无人机影像采集,至此,2020年度样地无人机影像采集工作已顺利完成。

课题组成员参加2020年度荒草联盟工作会议
2020年10月15日-18日,王锋研究院携课题组成员乌日娜、李晓雅前往乌海参加2020年度荒漠-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工作会议,王锋研究员受邀为与会成员作了题为《荒漠-草原大样地调查方法与技术进展》的报告,会后分别对沙林中心(磴口)治沙40年成果和乌海市沿黄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果进行调研,进一步交流野外台站的最新成果,探讨学科新的战略方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综合治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王锋研究员赴河南太行山参加无人机技术应用培训班
2020年10月11日-10月14日,王锋研究员受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邀请,赴河南济源太行山猕猴国际级自然保护区为无人机技术应用培训班,作了题为“无人机-让生态学插上飞翔的翅膀”专题报告,分享了课题组在工作和实践中积累的无人机操作经验与监测方法,培训班同时在太行山开展了激光雷达野外调查和无人机野外操作培训。

课题组赴锡盟定位样地完成UAV数据采集与SIF仪器调试
9月20日-23日,王锋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程一本老师,荒漠化所李嘉竹老师,王敏工程师,林业所学生刘奇与课题组成员乌日娜,杨凯捷,李晓雅共赴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原大样地,调试了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观测仪器,获取了样地无人机的可见光和高光谱图像数据。

热烈祝贺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丛巍巍老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热烈祝贺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丛巍巍老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榆树疏林草原沙地榆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与气孔导度耦合机理研究”获得基金委2020年度资助!

课题组成员赴浑善达克榆树疏林草原大样地完成荧光观测仪的调修与无人机数据采集
2020年8月28日—8月29日,课题组成员乌日娜、杨凯捷、李晓雅与王敏工程师前往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大样地调修荧光观测设备,同时开展了无人机影像采集工作。

王锋携课题组成员参加科尔沁沙地全域治理战略研究专家调研
2020年8月23日—8月26日,王锋携课题组成员李晓雅共赴通辽参加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科尔沁沙地全域治理战略研究(2035)专家调研,调研组分别就通辽市生态工程建设,生态农业示范,水利工程布设以及沙地综合治理进行考察,并参与“如何率先实现沙水林田湖草生态共同体协调发展”为题的座谈会,为实现科尔沁沙地全域生态环境的积极保护和有序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辽西黑水樟子松荧光-通量-液流协同观测启动
2020年8月15日—8月17日,王锋携课题组成员与林业所张劲松课题组,彭义杰工程师等人共赴辽宁黑水镇,安装并调试荧光、通量等观测仪器设备,启动辽宁朝阳黑水镇“三北”防护林樟子松人工林荧光-通量-液流协同观测。

课题组共赴河南开展荧光-通量协同观测站点的考察与研讨
2020年8月3日—8月7日,王锋研究员,林业所张劲松研究员,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丛巍巍老师与课题组成员乌日娜、杨凯捷、李晓雅共赴河南省济源市和商丘市民权县,考察荧光-通量协同观测仪器安装布设情况,并在国家森林生态系统河南黄河小浪底定位站针对荧光-通量协同观测研究进展进行了交流讨论。

2020年浑善达克沙地与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科学考察圆满收官
2020年7月19日—8月2日,沈阳农业大学丛巍巍老师和课题组王锋、乌日娜、李晓雅、杨凯捷共同驱车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赤峰、通辽等地15个旗县,完成了覆盖30万平方公里的疏林草原近地无人机数据采集工作,历时14天,总行程6000 km,获取300G近地高分影像。

疏林草原“星-空-地”一体化综合观测全面启动
6月11-13日,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丛巍巍老师,萨维福特应用科学家郑宁、杨全和彭义杰工程师与课题组成员王锋、乌日娜、李晓雅前往浑善达克榆树疏林大样地,调试样地荧光、通量等观测仪器,同时采集了样地无人机与物候影像数据,顺利启动了2020年疏林草原“星-空-地”一体化综合观测。

UAV-HiRAP实验室2019年年会顺利召开
2020年1月17日,课题组召开2019年终总结会议,王锋、田昕、刘秀萍、丛巍巍、段涛、郑宁、乌日娜以及课题组研究生参加会议。参会人员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研究进展并展开交流讨论。

课题组硕士生李晓雅顺利通过开题答辩
2020年1月8日,硕士生李晓雅在荒漠化所做了题为《基于高分影像和机器学习的榆树疏林草原植被动态研究》的开题报告,她以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草原为研究区,计划使用地面测量、无人机航拍影像和高分卫星影像等多源数据,基于分类和回归树、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个体-景观-区域多尺度的植被监测尺度转换研究。

课题组博士乌日娜顺利通过开题答辩
2020年1月7日,课题组博士乌日娜以《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的观测、反演与植被初级生产力估算》为题目,在荒漠化所完成了开题答辩,专家们针对研究方案、研究设备等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TRY plant trait database – enhanced coverage and open access》正式上线
2020年1月1日,由728位作者共同参与的植物性状全球数据库TRY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出版,该数据库目前包含近300万个特征条目,包括世界30万种植物中的69 000种、52种特征,课题组为该论文贡献了樟子松的个体性状数据。
2019

研究生姬婕赴甘肃敦煌参加该地区区域生态管理技术培训会
12月9日—12日,研究生姬婕代表课题组参加了在敦煌开展的《敦煌及周边区域生态管理与监测技术培训会》,并为该地区林草局干部作了题为《无人机操作及生态监测》的会议报告,分享了课题组在实践中积累的无人机操作经验与监测方法。

王锋受邀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建设研讨班作培训报告
11月25—28日,王锋受邀赴国家林草局管理干部学院参加《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建设研讨班》,为学员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改变林业—利用无人机智能检测沙化土地和植被恢复》的培训报告。

王锋访问英国利兹大学、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术交流
荒漠化所所长卢琦研究员、王锋研究员和包英爽副研究员于10月22日-28日访问英国利兹大学、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就荒漠生态质量评估及生态系统保护、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实现途径和筹建全球干旱区研究联盟等进行交流和协商。

研究生李晓雅赴浑善达克榆树疏林草原大样地完成无人机影像数据采集
10月21-23日,课题组研究生李晓雅前往浑善达克榆树疏林草原大样地,采集了整个样地的无人机影像,完成本年度最后一次观测。

课题组成员参加第六届青年地学论坛
10月12日-10月15日,课题组王锋、韩东、姬婕参加第六届青年地学论坛“干旱区生态、水文前沿”专题,并分别以“基于无人机和机器学习的干旱区植被检测工具及在生态学野外取样设计的启示.”,“高强度放牧对温带半干旱区榆树疏林木本植物的破坏更明显”,“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原植被生物量估算”为题作学术报告。

课题组组织第六届青年地学论坛“干旱区生态、水文前沿”专题
王锋研究员、李永华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刘秀萍副研究员和山西师范大学王国华副教授,作为专题召集人组织了第六届青年地学论坛“干旱区生态、水文前沿”专题。

王锋携课题组成员赴云南建水石漠化生态研究站考察
课题组成员王锋、韩东和石漠化治理课题组刘玉国、王磊一行前往云南建水石漠化生态研究站,采集了云南石漠化区域断陷盆地20平方公里无人机影像。

课题组共赴浑善达克大样地完成荧光观测仪的安装与无人机数据采集
9月18日-9月25日,课题组成员王锋、乌日娜、王浩舟、韩东、姬婕、李晓雅与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刘秀萍共七人前往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大样地安装荧光观测设备,同时开展了样地三维数据复查,无人机影像采集工作。

课题组成员赴浑善达克榆树疏林草原大样地采集无人机影像数据
9月4-7日,课题组成员姬婕、李晓雅携大疆精灵4RTK版无人机共同前往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原大样地。李晓雅采集了大样地的无人机影像数据,姬婕测试了新无人机的倾斜摄影功能,分别采集了以乔木和灌木为优势建群种的两块样地的三维重建数据。

王锋与林业所专家共赴通辽开展榆树疏林样地考察
8月30日-8月31日,王锋研究员、王利兵研究员与穆悦博士共赴通辽考察榆树疏林样地,推进生态站成立工作。

王锋受邀赴北戴河为国家林草局干部做报告
8月21-24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组织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管理与技术培训班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北戴河分院顺利举办,王锋受邀为参会人员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改变林业——利用无人机智能监测沙化土地和植被恢复”的专题讲座。

课题组成员与中科院地理所刘纪远课题组共赴内蒙古磴口沙林中心考察
8月19—22日,王锋携研究生李晓雅赴内蒙古磴口县与中科院地理所刘纪远研究员课题组成员展开为期三天的考察与交流。三天内,他们依次考察了沙林中心实验场和试验样地、奈伦湖、二十里柳子、三盛公水利枢纽与狼山,并在沙林中心举办座谈会,与当地工作人员交流研究进展。

课题组成员赴南京培训叶绿素荧光观测仪器安装与使用
8月13-16日,课题组王锋、乌日娜、韩东赴南京大学调试了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观测仪器,并赴南农看望了已在南京农业大学作物表型研究中心工作的穆悦博士。

王锋携课题组合作伙伴共赴内蒙古考察
8月3-8日,东北林业大学郑志民教授、中国林科院林业所王利兵研究员、清华同衡生态城市研究所程兆鹏和王锋共同考察了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锡林浩特、正蓝旗、多伦等地,疏林草原、沙地榆树和文冠果基地。

课题组完成浑善达克大样地观测仪器安装与无人机观测
7月13—16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段涛博士与乌日娜、韩东、姬婕、李晓雅、工程师共7人前往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长期定位观测大样地调试涡度、荧光观测设备,同时开展了样地植被无人机观测。期间,大家与段涛博士交流了无人机影像处理过程中的疑难点,段博士结合研究经验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16日,王锋陪同中国林科院荒漠化所白建华书记及正蓝旗林业局朱景新局长共同了解了样地观测工作与植被恢复状况,随后考察了位于正蓝旗的乌和尔沁林场,探讨了将来建设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事宜。

课题组赴浑善达克大样地安装观测设备并完成无人机观测
6月23日—26日,乌日娜、李晓雅、韩东和仪器公司的工程师一行六人驱车至内蒙古正蓝旗浑善达克榆树疏林大样地进行无人机观测与实验仪器安装,顺利采集了样地影像数据、安装了荧光-通量-气象要素协同观测设备。

硕士研究生韩东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6月6日,硕士研究生韩东参加了林科院荒漠化所2016级硕士毕业答辩,他以“基于无人机和机器学习算法的榆树疏林草原植被动态研究”为题,报告了硕士研究生期间在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原大样地开展的研究工作,顺利通过答辩。

重点研发计划中期检查会议在北京召开
5月20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质量综合监测技术与规范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了中期检查会议,来自不同课题组的代表通过讲解PPT汇报了各自的工作进展。

课题组赴浑善达克榆树大样地无人机观测并完成观测塔安装
5月16日-18日,课题组成员王锋、乌日娜、韩东、李晓雅协同潘旭斌、刘书润、姚雪玲一行6人前往浑善达克榆树疏林大样地开展5月度观测工作,采集了样地无人机影像并完成了物候观测塔的安装。

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召开中期检查专家咨询会
5月8-10日,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森林荒漠湿地森林荒漠湿地生态质量监测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在北京开展了中期检查专家咨询会,会议结束后课题组代表赴杭州西溪湿地生态监测站开展湿地生态质量监测现场交流。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论文正式上线
王锋在《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发表文章”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Northern China: A contrasted picture“,5月1日该文章正式在网站上线。《中国绿色时报》、《科技日报》和《生态学家》(微信公众号)先后以“三北地区由黄变绿:哪里更快、更绿、更好?”、“中国增绿最快的区域在哪里”为题进行了报道。

王锋赴山东淄博为全国防沙治沙政策培训班作报告
4月25-26日,王锋受邀赴山东淄博原山林场参加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组织的全国防沙治沙政策培训班,并为学员作了题为“大数据在防沙治沙工程评价、管理和政策中的应用与挑战”的培训报告。

课题组赴浑善达克沙地大样地观测
4月21-25日,课题组成员乌日娜、韩东、姬婕、李晓雅前往浑善达克沙地大样地观测植被动态、选取荧光观测塔的位置,过程中经历了沙尘与降雪天气,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最终圆满完成了数据采集工作。

《生态系统质量监测》专刊正式上线
2019年4月《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出版,乌日娜和王锋在这一期专刊上发表论文”The Scientific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Dryland Ecosystem: Concepts, Indicators,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和“A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Technologies and and Guidelines for Monitoring Ecological Qualit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王锋与乌日娜赴奥地利参加2019年度欧洲地学联盟(EGU)年会
4月7日-12日,王锋与乌日娜参加了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2019年度EGU (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General Assembly)年会,以海报、口头报告等形式展示了在荒漠生态系统监测、模型和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方面的重要进展。

王锋代表课题组参加项目研发中期会议
王锋赴武汉参加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质量综合监测技术与规范研究中期会议,在会上报告了课题研究进度,并与其他成员交流了心得,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课题组成员赴辽宁彰武采集文冠果林地数据
研究生姬婕与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王利兵副研究员课题组学生共4人采集了辽宁彰武文冠果实验林的春季样本数据。

课题组成员赴辽宁彰武采集数据
王锋与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王利兵副研究员课题组合作探索利用无人机遥感平台研究木本油料植物表型结构,携研究生姬婕赴辽宁彰武采集文冠果育种林正射影像等数据。
2018

课题组成员赴第二届无人机生态/地理应用研讨会作学术报告
王锋和研究生韩东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届无人机生态/地理应用研讨会,并以“UAV-HiRAP: 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植被分类和盖度估计工具及在生态学野外取样设计的启示”为题作了报告。

课题组成员参加第一届植被遥感学术研讨会
王锋和研究生李晓雅赴中国南京参加第一届植被遥感学术研讨会,以“UAV-HiRAP: 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旱地生态系统植被分类和盖度估计工具”为题,做学术报告

课题组成员赴甘肃敦煌考察
“森林荒漠湿地生态质量监测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课题组成员前往敦煌展开为期4天的课题考察工作,调研了实验基地与监测站。

课题组成功举办无人机遥感技术图像处理高级培训班
课题组在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举办了第一届生态质量监测技术学术研讨会暨无人机遥感技术图像处理高级培训班,共计60余名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研究生等参加了培训。

课题年度研究进展总结会顺利召开
生态质量监测技术研讨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森林荒漠湿地生态质量监测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课题年度研究进展总结会顺利召开。

UAV-HiRAP 3.0版本大更新
增加了航线规划功能的同时,更采用Bootstrap4模板对网页UI进行了全面的美化设计

团队在《生态学报》发表论文
祝贺团队成员韩冬、王浩舟的论文《基于无人机和机器学习算法的榆树疏林草原植被分类和覆盖度动态估计》成功发表于《生态学报》!

王锋受邀为“三北工程”精准治沙技术与管理培训班作培训报告
王锋赴阿拉善参加“三北工程”精准治沙技术与管理培训班,并作了题为“大数据在精准治沙工程评价、管理和政策中的应用与挑战”的培训报告。

团队成员赴第17届中国生态学大会进行学术交流
研究生韩东参加了在南京召开的第17届中国生态学大会生态遥感与应用分会,并就无人机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榆树疏林草原植被分类和覆盖度动态估计作了学术报告。